发布日期:2024-06-14 21:54 点击次数:97
在那场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中,我军的勇猛表现令人敬佩。然而,就在部队手里有300多掷弹筒的情况下,这种曾经被视为"杀敌神器"的家伙却罕有作为,看来,战争装备的更替换代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掷弹筒就是这其中的一个缩影。难道它就这样被时代抛弃了吗?
前些年,掷弹筒可是个了不起的家伙,在抗日战争时就扮演了重要角色。彼时日军对掷弹筒重视有加,每个步兵中队都配有6、7个,仿佛这玩意儿不带着就打不了仗似的。掷弹筒小巧玲珑,日本鬼子拿着它东晃西晃,可把咱们累坏了。他们就爱对着中国军人的机枪掷位扔去一枚,一枚一个准,叫人防不胜防。
机枪在那会儿可是咱军队的命根子,一旦被击毁,整个部队就跟断了脊梁骨似的,苦战加伤亡在所难免。后来我们从鬼子手里缴获了一些掷弹筒,高兴坏了,就跟捡到了宝贝一样。然而缴获的终究有限,大家就自己动手,仿制出了中国的掷弹筒。一下子就有了这门轻巧的火力支援,打起仗来壮了不少胆气,掷弹筒也成了我军的"杀敌利器"。
到了1945年底,我军掷弹筒的数量已达4638具,相比之下各类火炮总共才795门,主力火力居然是掷弹筒。解放战争一打响,这些家伙自然是大显身手。由于国民党那边也装备不少,战斗中我军就能大量缴获。四年战斗下来,我军共缴获了21462具掷弹筒,加上自己生产的,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。
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初,这些昔日的"杀手"却销声匿迹了。原因其实也不难理解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掷弹筒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,特别是在辽沈战役前夕,东北野战军手里就有近4000具。但随着60毫米迫击炮的大量出现,情况逐渐改变。比如38军虽有385具掷弹筒,但60炮就高达320门;39军也是掷弹筒305具,60炮310门。可见虽然掷弹筒数不少,但60炮的使用率已经相当高了。
后来到了抗美援朝战争初期,虽然我军拥有大量掷弹筒,但更先进实用的60炮已成主力火力支援武器。志愿军第13兵团对此采取"有弹保留、无弹取消"的政策。携带掷弹筒不仅弹药紧缺,连带的后勤压力也大,于是干脆就被大量淘汰了。不过在侦察部队中,还专门配置了1具,以增加自保能力。
第9兵团20军就是一个例子。他们手里竟有316具掷弹筒,几乎占全军一半。但在长津湖战役中,掷弹筒的表现可就不太理想了。20军损失掷弹筒仅6具,弹药消耗也就309发,和60炮的使用量相差巨大,有的师甚至相差30倍以上。看来虽然装备了大量掷弹筒,但实战中的表现并不出色。后勤补给极为困难,弹药更受重视,所以60炮才成为了主要的火力支援。
,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掷弹筒的使用非常有限,随着新兴武器的出现,它的地位逐渐被取代。不过,这种装备的更替体现了战争发展的一个趋势,旧时代的"神器"终将被新事物所替代,这也是无可厚非的。
通过上述内容,我们可以看到掷弹筒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被誉为"杀敌神器"。但到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,由于更先进的60毫米迫击炮等武器的大量出现,掷弹筒的地位和使用率就大大降低了。这种武器装备的更迭固然反映了战争发展的客观趋势,但同时也让人不免感叹:昔日的"神器"终将被时代所抛弃,新兴事物必将取而代之。这种无情的规律,恐怕也将延续到我们现在和未来。